從“穩定運行”到“極限生存”:一場國企數字基座的韌性突圍戰
2025-11-05
每周安全速遞3?? | Qilin勒索組織利用Linux載荷和BYOVD入侵
2025-10-31
美創科技“AI+數據安全”新產品、新技術亮相烏鎮
2025-10-31
全新方案|鑄盾計劃:建設體系化的高校供應鏈安全護盾
2025-10-29
智匯沙龍|美創科技與柳工集團共探企業數據安全落地路徑
2025-10-28
存儲域
數據庫加密 諾亞防勒索訪問域
數據庫防水壩 數據庫防火墻 數據庫安全審計 動態脫敏流動域
靜態脫敏 數據水印 API審計 API防控 醫療防統方運維服務
數據庫運維服務 中間件運維服務 國產信創改造服務 駐場運維服務 供數服務安全咨詢服務
數據出境安全治理服務 數據安全能力評估認證服務 數據安全風險評估服務 數據安全治理咨詢服務 數據分類分級咨詢服務 個人信息風險評估服務 數據安全檢查服務近日,《金融電子化》刊登美創科技文章“構建金融韌性運行安全體系:從災備管理到主動防御新范式”,以下全文轉自《金融電子化》2025年9月刊(下)。


構建金融韌性運行安全體系:從災備管理到主動防御新范式
文 | 杭州美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丁斐 蘇哲恒
在金融行業加速數字化轉型的當下,金融機構穩健運營對業務連續性的要求日益嚴苛。監管機構持續強化對重要系統業務連續性的要求,明確構建完善災備體系與定期應急演練,確保關鍵業務在突發風險中具備快速恢復與持續運行能力。
一、理念升級,從被動防御到韌性生存
在《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構建“風險免疫”數字生態的戰略牽引下,金融業數據備份與災備體系建設已從基礎合規升級為全流程韌性能力競賽。監管要求日趨嚴格:銀行業須落實《銀行保險機構數據安全管理辦法》規定的敏感數據容災備份與操作日志長期留存雙重防護,并通過年度應急演練驗證業務快速恢復能力;證券業依循《金融基礎設施監督管理辦法》,災備中心應在中國境內,原始憑證和重要數據保存期限不少于20年,構建堅不可摧的備份鏈;保險業則在JR/T 0327-2025規范明確了災備中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要求對應急演練的效能進行“穿透式評估”,以切實保障業務連續性。
當前,以“韌性”為核心目標的運行安全體系正逐步取代傳統災備機制,成為金融機構保障連續性的新支柱。通過融合先進技術架構與全流程管理理念,“運維左移—運行保障—極限生存”三重能力協同發力,為金融業構建了一條面向未來的韌性運行安全之路。韌性運行安全強調系統在面對社會發展、技術變遷、攻擊或故障時,能夠迅速恢復并持續服務的能力。這種能力保障業務連續性和數據完整性,為金融業提供了滿足穿透式監管、兼顧合規與實效的新范式。
有效保障業務連續性,依賴于覆蓋“預防—監控—響應恢復”全流程的韌性技術體系。架構設計上,“云—端”協同模式成為主流,以集中管控平臺為核心樞紐,有機整合各類災備技術,實現對分布式環境下資產的統一管理,推動災備建設向平臺化、智能化演進。此類架構高度靈活,支持主備、主主、級聯等多種容災模式,依據業務重要性靈活適配策略,精準滿足RTO(恢復時間目標)與RPO(恢復點目標)的嚴苛要求。
體系架構圍繞三大核心維度構建,即運維左移、運行保障、極限生存。
· 運維左移: 在系統正式投產上線前,通過數據庫運行安全管理平臺和訪問控制工具,將運維與安全管理前置至設計、開發、測試階段。通過標準化配置(如數據庫一鍵部署與參數優化)、合規性檢查(參數合規性比對)、SQL審核(攔截問題SQL)及授權審批等舉措,提前識別并解決潛在風險,顯著降低上線后磨合期故障率。
· 運行保障: 系統上線后,依托實時監控(全鏈路狀態、關鍵指標、健康巡檢)與變更管控機制(阻斷非預期變更),實現持續健康狀態感知與風險閉環管理。結合故障自愈能力(如日志自動清理、存儲一鍵擴容、預設運維編排腳本),對檢測到的故障進行自動或半自動修復,確保系統平穩運行于“使用期”,推遲“劣化期”到來。
· 極限生存: 構建高可靠的備份系統與數據冗余架構,在極端故障時通過一鍵切換實現業務快速接管。利用持續數據保護(CDP)和多維度備份等機制保障數據可重建,并引入防勒索技術監控文件操作,有效阻斷非法操作與數據篡改行為。
技術實現上,無代理部署降低侵入性,并發切換與智能編排將多系統切換標準化、自動化,結合預設腳本模擬業務場景,確保過程可視、可審、可驗證,大幅縮短RTO。
1. 數據備份與恢復技術。
數據備份階段: 采用多層次策略,物理復制保障一致性,邏輯復制滿足高實時性,文件同步高效處理非結構化數據,CDP提供精細時間點恢復。實際應用中可靈活組合這些方式,并通過商用密碼算法(如SM1、SM2)對備份數據加密存儲,保障傳輸與存儲安全。
數據恢復階段: 通過智能分析時間戳與事務日志,快速定位故障發生前的最近時間點,系統自動協調資源執行恢復任務,實現分鐘級數據重建,RPO控制最小化。
2. 系統冗余與高可用性技術。
從網絡、服務器、應用多層面設計冗余架構:網絡層采用雙核心交換機與多鏈路冗余,故障時自動切換至備用鏈路;服務器層通過集群技術實現負載均衡與故障切換,如證券交易系統將多節點組成集群,實時同步數據并均勻分配請求,節點故障時自動轉發流量;應用層依托微服務架構實現彈性擴縮容,根據負載動態調整實例數量。同時,通過可視化監控平臺對全鏈路運行狀態實時監測,展示關鍵指標與潛在隱患,及時發出預警,輔助運維決策。
3. 應急響應與自動化切換技術。
應急響應機制融合自動化與人工干預優勢,內置多場景切換預案模板,涵蓋網絡、服務器、應用等故障類型,經嚴格測試確保快速執行。故障發生時自動觸發預案,通過一鍵執行引擎完成標準化切換,如遭遇勒索攻擊時,自動切斷受感染區域網絡,啟動數據恢復與備用系統切換,并保留人工介入通道,支持特殊場景靈活調整。
智能告警系統對海量信息篩選過濾,精準推送關鍵預警,支持多渠道通知,確保運維人員及時響應。某實踐中,通過內置腳本庫模擬關鍵場景切換流程,配合RPA機器人自動生成合規材料,20分鐘內可完成32個節點切換,人工誤差率降至5%以下。
1. 某全國性銀行的分行支付清算系統災備管控規范化。
通過無代理模式納管跨機房100余套系統,避免性能影響;構建“實時備份+定時演練”機制,模擬TIPS系統等場景切換流程,確保突擊檢查時快速完成驗證。實踐中,數據備份自主可控,災備切換自動化率提升至95%,自動輸出合規證明材料,為區域金融穩定提供堅實保障。
2. 某頭部券商核心交易系統韌性提升。
核心交易系統承載全業務線交易處理,面臨資產散雜、運維復雜等挑戰。通過構建韌性運行安全體系已實現:上線前通過合規檢查與風險排查,將磨合期故障率降低40%;運行中實現7x24小時風險監控,非預期中斷下降65%;極端場景下,32個核心組件20分鐘內完成容災切換,滿足監管突擊演練要求,RTO指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支撐高頻交易穩定開展。
通過韌性運行安全體系,不僅實現運維左移控風險、運行保障穩狀態、極限生存兜底線,而且實現全域資產可視與自動化操作。未來,跨云災備、智能決策等能力將持續升級,業務連續性保障將從“被動恢復”向“主動防御”不斷演進。